close

想開點兒+積極防治,養心和養身都不可缺

江永明建議重新引入噴鼻式流感疫苗,指疫苗適合2歲至49歲使用,效果與傳統流感針相若,但接種時只須將噴嘴放於鼻孔內便能簡單地將疫苗噴入鼻腔內,效率較高,適合在學校使用。這款疫苗在2009年11月獲批在香港使用,但在2013年3月因貨源不足而停止供港。

“之前我感覺胸痛、手抖、惡心,血壓也高了,直到大夫說這不是大問題。我從診室出來,居然什麼事兒都沒有了。真是太神奇了!”由於城市生活壓力大,現在有些年輕人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另外,我們經常聽到腫瘤專家說,癌症和心情有很大關系。惜命一些的人感到不舒服時都會認為大難臨頭,旁邊的人見狀都會勸:“哪兒那麼嬌氣?別琢磨它,自己調節一下就好了!”沒成想,有時候還真管用。我國傳統醫學認為“病由心生”“養身先養心,養心先養性”,足可見性格和心理狀態對生理健康具有一定的“遙控”作用。

而現代醫學當中專門研究心理和身體之間規律的心身醫學,早已成為一門顯學,目前很多醫院也開設了心身疾病門診。

高血壓、咳嗽、厭食、腹脹……都跟心理有關

 


現代醫學認為,如果患者有明確的非器質性的軀體症狀,有導致或促進這些症狀的明確心理社會因素,並且可以排除軀體疾病和神經症,那麼這種情況可診斷為心身疾病。也就是心理原因表現為生理上的不適,而並非原發的生理疾病。

兒童一直是流感的高危族群,有惟市民對流感疫苗副作用存在誤解既擔心,又認為接種疫苗會發病,而且年幼兒童又拍打針等。他說,本港家長雖然對流感疫苗有所認識,但卻沒有採取行動,令本港流感疫苗接種比率一直偏低。

據資料介紹,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幾個方面:

1. 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。

2. 某種性格或行為特征是心身疾病的易患因素。

3. 心身疾病常表現為軀體化症狀。

4. 心身疾病主要發生在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器官。

我們常見的原發性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冠脈痙攣、心因性心律失常、心髒神經官能症、心因性哮喘、神經性咳嗽、喉頭痙攣、神經性呃逆(打嗝兒)、神經性厭食、神經性嘔吐和神經性腹脹等,都屬於心身疾病。

“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進一步關注,許多常見疾病都可視為心身疾病,如糖尿病、冠心病、慢性疼痛等,心理因素在其疾病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。”

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豔麗提出,如果能夠在治療過程中關注到患者的心理健康,會診聯絡精神醫學,早期識別心理問題,及時給予幹預措施,將對軀體疾病的總體康複起到重要作用。

知識卡片

心理幹預原發性高血壓可謂釜底抽薪

原發性高血壓,通俗地說就是找不到原因的高血壓。患者往往會覺得自己陷入了無底洞:“如果是繼發性的,還能找到根,從根上一解決,血壓就降下來了。可這原發性的,除了花錢吃藥外,就是坐等靶器官受損,唉……”

兒童一直是流感的高危族群,有惟市民對流感疫苗副作用存在誤解既擔心,又認為接種疫苗會發病,而且年幼兒童又拍打針等。他說,本港家長雖然對流感疫苗有所認識,但卻沒有採取行動,令本港流感疫苗接種比率一直偏低。

對此,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主任許秀峰分析認為:“原發性高血壓是有心理機制的:不良人格(該詞並無貶義)和慢性應激在高血壓遺傳因素的作用下,引起神經內分泌反應,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從而引起全身細小動脈痙攣和短暫性血壓升高。

如果上述因素持續存在,就會引起持續性的高血壓。如果原發性高血壓在藥物幹預的基礎上加之心理幹預,那麼不失為一種釜底抽薪的好辦法。”

有些病專愛找有相應性格的人

 


你到底屬不屬於容易“病由心生”的,還得看你的人格類型。“每個人患心身疾病的風險狀況,往往跟該人的心理特征、社會特征有關。首先是人格上的差異。”武警總醫院軍人病區心理門診主任醫師袁紅介紹說:

A型人格行為模式特征是,喜歡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成就,一方面雄心勃勃、不知疲倦、爭強好勝;另一方面表現暴躁易怒、缺乏耐心、充滿敵意,患冠心病以及誘發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較大。

B型人格表現為,沒有很大的抱負,容易滿足、隨遇而安。

C型人格慣於自我克制情緒,不善於任意發泄,並長期處於孤獨、矛盾、憂鬱和失望中。這樣的性格容易患癔症,也比較容易得癌症。

另外有研究發現,消化性潰瘍病的患者大多比較被動、好依賴、順從、缺乏創造性等;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則表現為寧靜、敏感、情感不輕易外露、潔癖;而性格內向、消極,且情緒不穩定的人則易患支氣管哮喘;得潰瘍病的患者往往有被動、順從、過度關注自己的性格特征;性格固執、愛怨天尤人的人患偏頭痛的風險較大……

體質決定性格VS性格決定體質

 


既然身心之間關系這麼密切,那麼從心理調節來應對生理疾病特別是屬於心身疾病的生理疾病,顯得尤為重要。有資料介紹,西方的心理治療最早只能追溯到19世紀中葉催眠術的治療以及後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治療,而中醫的養心之術要遠遠早於西方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·墨菲曾說:“世界心理學的第一故鄉是中國。”

它之所以能有效預防流感,其實是它有預先「訓練」免疫系統的功能,當免疫系統在未曾遇見真正敵人(即流感病毒)時,先讓疫苗進入身體,充當「訓練對象」,預早訓練好免疫系統的大軍,當敵人真正入侵時,便能加速打倒他們。

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身科主任醫師梅妍介紹說,中醫很早就認識到軀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,即“形神合一”,並將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內傷,作為病因學中致病因素之一,稱為情志致病。
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“人有五髒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;怒傷肝;喜(驚)傷心;思傷脾;憂(悲)傷肺;恐傷腎。”其論述了軀體與精神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。從而,到底是性格決定了體質,還是體質決定了性格,這就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辯題。

與剛才所講的人格類型與疾病“偏好”之間的關系類似,中醫也發現,不同體質類型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,也更容易被某類疾病找上門兒。比如,陽虛質的性格特征多為沉靜、內向、膽小等,其免疫功能易發生紊亂,易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等心身疾病。

再比如,氣鬱質、氣虛質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並發抑鬱,而平和質的人發生抑鬱的幾率相對減少。《難經·八難》說:“氣者,人之根本也。”氣的升降出入推動和調控著人體的生命活動,無論是氣機鬱滯還是氣虛不足,均會造成氣機失調而致病。

糖尿病患者多陰虛燥熱之體,日久陰傷氣耗,氣陰不足而致抑鬱。同時,疾病帶來的痛苦、生活上的不便以及沉重的經濟負擔,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,日久可致肝疏泄功能異常,氣機失調而致抑鬱。

人際環境影響性格甚至體質

有專家認為,心身疾病是一種特殊的“傳染病”,患者壓抑的生活狀態,焦慮、抑鬱的情緒狀態,很容易“傳染”給周圍的親人、朋友,使他們心理、生理發生改變而患病。

而反過來,一個人生活環境中正能量的多與少,也影響著這個人的性格和體質。袁紅講:“如果一個人周圍有足夠善解人意的家人、師長、朋友或同事的關心,那麼他即使遭遇了心理上的挫折,也能在別人的幫助下及時地排遣內心的壓力而不至於影響身體健康。

相反,性格孤僻而不願與人交往的人,則由於該支持系統的弱小,而不易對心理反應進行調節。久而久之就會對心理和身體都造成不良影響,從而加快心身疾病的形成。而通過有意識地加強社會支持系統,也能改善一個人的人格,從而加強他抵禦外在心理刺激的能力。以上這些因素的相互聯系、相互影響,共同導致個人心身疾病病情的強烈差異性。”

身體不舒服,有時不能光靠“想開點兒”

 


既然總說“病由心生”,那麼對於不太急的非器質性的疾病,能不能光靠“想開點兒”“放松點兒”這種意念來恢複呢?恐怕也不能。

記者的一位朋友自主創業,壓力非常大。一年前他總是發生一過性胸骨後痛和雙手細微顫抖,他慌了神兒,以為是心髒出了問題。但經檢查並無器質性病變,醫生診斷為心髒神經官能症,給他開了一些藥,並囑咐靜養。

他通過和醫生請教以及上網查閱資料發現,心髒神經官能症並非器質性病變,預後良好;而且自己還年輕,也沒有心血管病家族史;若服藥會傷肝、傷腎。所以他就把藥放在了一旁沒吃,想單靠休息和意念調節來恢複。

但一年過去了,問題照樣存在。他找到醫生之後,醫生認為他這是沒有按醫囑服藥而造成的。

“心髒神經官能症屬於典型的心身疾病,心和身都要調節,缺一不可。”許秀峰表示:“心理調節和意念恢複只是一方面,還遠遠不夠。簡單來說,這種神經紊亂只憑意念和放松很難恢複,必須用藥物來助一臂之力。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水中月,鏡中花 的頭像
    水中月,鏡中花

    水中月,鏡中花的部落格

    水中月,鏡中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